依據日本電氣新聞本(2021)年7月6日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於本年7月1日的專家會議後對碳定價(Carbon pricing)制度推動方向提出初步規劃,短期內將強化既有J-credit制度,設立「Carbon Credit」市場,透過推動二氧化碳減排額度自由交易,鼓勵民間企業自主採取溫室氣體減排措施。惟中長期倘溫室氣體減排結果不如預期,則考慮進一步導入具強制力的碳定價制度─例如碳交易制度。
日本經濟產業省、農林水產省及環境省先前已制定J-credit制度。日本企業、地方政府、農業從事人員、或森林所有人,倘透過導入再生能源設備、節能設備、或透過植樹造林等方式,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經主管機關認定後可獲二氧化碳減排或吸收量之證書(J-credit)。而大企業等為因應減碳需求,可在難以達成減碳目標時,向前述人員購買J-credit證書,藉以補足二氧化碳減排額度。過去J-credit證書買賣並非透過公開市場交易,價格透明度不足,未來經產省規劃以J-credit制度為基礎,進一步推動「Carbon Credit」自由交易市場。盼透過市場機制,提供企業誘因推動溫室氣體減排。由於「Carbon Credit」自由交易市場制度不具強制力,爰倘中長期倘溫室氣體減排結果不如預期,則經產省考慮進一步導入具強制力的碳定價制度─例如碳交易制度。
針對經產省中長期可能進一步訂定具強制力之碳定價制度事,日本經濟團體連合會及日本鐵鋼聯盟代表表示政府不應制定二氧化碳排放上限,應著重如何促進產業自發性交易二氧化碳排放額度。並強調不同產業溫室氣體減排之困難度亦不同,倘產業界減碳排進展不如預期,應究明原因,而非逕設定排放上限。
除經產省外,日本環境省亦同步研議碳定價制度之方向性,並強調應賦予企業減排義務,倘仰賴企業採取自主性減排措施,則無法凝聚社會、經濟整體推動淨零碳排之動力。環境大臣小泉進次郎強調應制定「讓不努力減排的企業增加成本,讓努力減排的企業可獲利」之制度,惟實務上如何協調各產業、企業之二氧化碳排放量配額極為困難,故學者建議短期可先課徵排碳稅,後續中長期再制定碳交易制度。
過去經濟產業省強調應透過鼓勵企業自主性措施,促進溫室氣體減排,與環境省盼透過強制性措施達成減排目標之立場不一。本次經產省首次公開表示中長期可能導入具強制力之碳定價制度,使未來日本政府設定溫室氣體排放上限之可能性大幅提升。
備註:經濟部駐外單位為利業者即時掌握商情,廣泛蒐集相關資訊供業者參考。國際貿易局無從查證所有訊息均屬完整、正確,讀者如需運用,應自行確認資訊之正確性。